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招商引资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观点 | 依托电子商务,助推农村精准扶贫

    信息发布者:赵丽娜
    2017-04-04 17:29:52   转载

    近年随着互联网的普及,电子商务得到快速发展,越来越多的农民通过电子商务实现了脱贫致富,充分展示了贫困落后地区借助互联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巨大潜力。目前,全省62个贫困县全部创建了县级电商服务中心,7366个建档立卡的贫困村全部建立了村级电商服务站,电子商务在贫困县和贫困村得到了普及和应用,提高了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交易量,使更多贫困户分享到了电商扶贫产业链和价值链增值收益。

    不容忽视的是,我省在实施“互联网+扶贫行动”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,主要表现为:一是电子商务配套建设相对滞后,网络覆盖不足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现象严重。二是缺少电子商务人才。三是电商创业资金不足。四是上行农产品的挖掘力度不够。依托电子商务,助推农村精准扶贫,将电商打造为扶贫攻坚的有力手段,促进我省精准扶贫取得显著成效,针对目前我省存在的这些问题,可采取以下途径:

    完善农村电子商务的服务网络,

    夯实电商扶贫硬件基础

    大力推广阜平县建立县域电子商务服务中心的扶贫经验,按照“建机制、强基础、搭平台、树品牌”的思路,以“政企合作、落地深耕”的区域性电商公共服务推动模式为抓手,充分为个人、企业提供从产品摄影展示、包装设计、店铺设计与美化、单品托管、店铺托管、营销推广、数据分析、分销渠道网店运营培训、仓储物流等全面的系列化服务。

    一是推进电商扶贫示范综合试点建设。支持鼓励贫困县开展国家、省、市电子商务示范综合试点县的创建,开展电子商务扶贫试点县、镇、村试点建设。对电子商务扶贫工作开展较好的县(市、区)、乡镇及村,给予一定资金奖励,在科技资金扶持申请等相关项目申报上给予优先考虑。

    二是加强电商服务网络建设。构建县、乡、村三级电商服务网络,在县城设立电商进农村运营中心,在乡镇设立分中心,在行政村设置服务站。

    三是加大对物流、快递企业的扶持力度。探索解决农村物流配送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通过和阿里巴巴、邮政公司、顺丰集团等大型电商物流企业合作,建立健全农村快递物流网络,打通农村网络购销运输配送渠道。

    四是加快互联网+农村软件服务升级,建设一批智慧农村。加快智能农业、智商店利用电子商务开展网上销售,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,形成智能农村电网、智能农村交通、智能农村家居、智能医疗建设,支持传统智慧商店。在农村设立电子商务服务站,帮助农村残疾人、空巢、留守老人等贫困人群进行采购,同时通过电子服务将农产品进行网络销售,助推农民创收,并提供在线医疗、健康咨询等社会服务。

    创建农村电子商务平台,

    打造一批农特产品电子商务品牌

    推广康保县电商与产业相结合的经验,围绕“工业品下乡、农产品进城”双向流通渠道,以“政府推动、企业主体、市场运作”为模式,把大学生创业园和电子商务进农村相结合,利用产业优势、品牌带动开展“一村一店”,打造一批特色鲜明、具有区域代表性的线上农畜产品、生态旅游、特色文化产品品牌,实现互联网+农业(生态文化旅游)成功转型,以此带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。

    一是进一步培育网络品牌。按照“一县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的原则,大力发展特色产业,培育特色品牌。支持农产品“地标保护”无公害、绿色、有机等资质的申报认证,加强贫困地区特色产品品牌化建设,提升产品品质、价值和知名度。建立电商扶贫农特产品目录库,对当地优质特色农产品种养规模、产量产值、品质特色开展调查摸底,确定主导品牌,编制省市县特色主导产品目录。引导支持贫困乡镇至少培育一个特色农产品生产、加工、包装、销售的龙头企业,进行认证挂牌管理和扶持。

    二是实施品牌产品质量安全战略。实施产品标准化、品牌化战略,是解决当前农特产品缺乏统一的生产和质量标准、缺乏品牌的核心方法,进一步建立“二维码溯源+农户信用监管+政府监管”质量管理体系,利用二维码全程溯源,倒逼农户和企业保证质量安全,探索建立农户信用监管体系,给予信用评级高的农户更多销售分红,实行农特产品安全质量政府“背书”,强化政府监管责任。

    三是建立电商销售平台。组织农村种植大户、农业团体依托平台开展产业化经营;组织消费地交易市场、超市、网络零售企业与平台开展商品预售、包销等供需对接服务。依托平台,整合仓储与物流配送资源,集约化管理,提高仓储物流效率。

    四是加强对特色产品的网络宣传。通过多媒体、新媒体等多种媒介开展山区特色农产品的品牌宣传与推广,提升贫困地区特产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加大对知名电子商务企业的招商力度,吸引知名电商企业参与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平台建设,提升自主创建品牌平台的知名度和影响力。支持各企业在电子商务发展中心平台开辟产品专区,集中展示、宣传和推广。

    健全农村人才培训的体系与机制,

    培育一批扶贫创客群体

    借鉴新乐建立电商培训的经验,采取“平台+园区+培训”等方式,整合农村优势产品、对接市场,逐步提高扶贫效果,开展百名网商培训、百家企业触网“双百行动计划,推动农村电商发展。

    一是建立人才培训体系。针对电子商务人才的特点,把引进电子商务高端人才和培养本地技能型人才有机结合,以培养电子商务实践操作人员为重点,充分利用电子商务园的专业团队和创业孵化园的基础设施,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管理操作培训,逐步培养和建设一支能够熟练掌握运用网络技术促销的人才队伍。

    二是强化人才培养。引导重点院校与生产对接,政府部门互相联动,加强电子商务紧缺人才培养,加快大学生和农民工返乡创业工程建设。做好对电商创业脱贫带头人、合作社带头人、村级信息员等关键人员的培训。强调“互联网+”的思维,根据商贸流通产业改革与供给侧改革的需要,深度应用互联网技术促进传统商业转型升级。

    三是大力扶持贫困人口就业。广泛开展贫困户电商技能培训工作,开展贫困群体专题培训,对已建档立卡的贫困子女参加电商培训获得技能证的,按照“凭证补助”的原则,享受专项资金补助。从免费培训、扶贫贴息、小额信贷、信息服务等各个方面,全方位、多角度帮助贫困群体、残疾人从事电子商务,优先安置贫困户到电商产业园落户创业,为他们创造便利的创业条件。吸引更多农民工、大学毕业生等群体返乡创业,从社保补贴、医保补贴、就业补贴等方面予以支持。

    四是扩大网店经营规模。采取教育培训、资源投入、市场对接、政策支持、提供服务等方式方法,帮助贫困户开办网店,销售农产品。通过与当地电商龙头企业、网络经纪人、能人大户、专业协会开展贫困户网店“一对一”对接,帮助贫困户提高网店运营效益。对暂不具备开办网店条件的贫困村,鼓励大学生村官、未就业大学生和贫困村在校大学生以及致富能人,在乡镇服务站、县服务中心或电商扶贫产业园内开设扶贫网店,代销农特产品。

    五是营造电商发展氛围。加大电商宣传力度,营造全社会支持电子商务发展的浓厚氛围。在贫困地区加大对电商扶贫的意义及典型成功案例的宣传,选择贫困县域当地企业作为电商扶贫带头人,通过电商企业的发展带动农户参与到网络经营的产业链中,提高其对电子商务的接受程度。

    完善“市场主导、政府推进”

    的农村电商扶贫工作机制

    一是建立市场为主导的电商模式。要明晰政府权力边界,政府干预过多,会带来一些负面效应,而政府如果不推进,单靠农村和农民力量也无法壮大农村电子商务。政府要下放权力,由市场主导并决定“产什么、卖什么和怎么卖”,充分发挥基层组织、村民自助组织的作用,让基层“带头人”、“先富户”作表率。

    二是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。贫困地区各级政府要把重点工作放在招商引资上,主动开展与一些国内知名电商企业合作,给广大农村农户搭建开展电商销售的平台;对一些农户电商经营能力不足,加大资金扶持力度,县财政设立专项发展资金,从技术培训、金融扶持、仓储物流、人才引进方面加大扶持力度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,面向社会免费开展电子商务初始培训、提升培训和精英培训,为农村电子商务发展培养和储备大量人才。

    三是实现金融的有效对接。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,积极利用第三方支付平台等新型支付手段,形成由网上支付、移动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构成的综合支付体系,整合线上线下渠道,助力贫困地区电商扶贫工作顺利开展。金融机构要将已有的面向中小企业的产品,对接电商企业,解决部分电商企业的金融需求。鼓励、简化贷款条件,满足贫困地区的金融需求。

    四是形成有效的工作联动机制。加快成立电商协会,形成政府部门、协会、驻村工作队共同推进电商扶贫的工作联动机制。充分发挥电子商务“去中间化、实现扁平化”和“时空无限、交易方便、可追可溯”等特点,实现“工业品下乡”和“农产品进城”的双向流通,帮助农民脱贫致富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